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路径
作者:谢树华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课题,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立足“两个先行先试”的主要任务和“三个有组织”的路径与方法,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聚焦内涵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分类发展、理顺管理关系,积极稳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和质变。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化高校内部治理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根本保障还在于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以现代化治理引领和驱动高校各项事业整体优化、全面发展。
要切实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治责任、办学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高等教育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纳入发展规划,坚持和加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指导和统筹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高校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遵循“结构决定功能、人事决定动能、制度决定效能”的原则,在机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纵深推进综合改革,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以校院两级治理体制改革为“四梁八柱”的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学院在大学改革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现代化治理破解影响高校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更好地把治理效能转化为改革势能、发展动能,使高校改革发展真正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2.聚焦内涵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因此,必须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主职主业,面向“两个先行先试”主要任务,走好用好“三个有组织”的路径和方法,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根据主导产业体系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前瞻布局一批急需、紧缺、空白的学科专业,优先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强化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贯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深化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研究和“卡脖子”关键难题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贯通科学研究、试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坚持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高校真正打造成为育人主阵地、人才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不断增强“高校所能”与“发展所需”的适配度。
3.加强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综合考量人口分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区域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优质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
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医疗、师范、交通、能源、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关键行业和主导先导产业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有组织地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校,发挥其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在省级层面,要将高等教育作为战略性资源,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中通盘考虑。根据省域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产业、人口等情况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有组织地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同时统筹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发挥其服务、支撑和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
4.明确办学定位,实现分类特色发展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依靠各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积累过程,需要久久为功;另一方面,要依靠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引导各高校找准定位、特色发展,这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高校分类不同,决定着人才培养路径不同、管理模式重心不同、专业设置口径不同、科学研究方向不同、服务社会抓手不同。此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高校分类管理的改革探索,例如《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按照二维结构,将全省本科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要素分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根据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等要素分为“综合性、多科性”。此外,欧洲大学地图(U-Map)、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等多元高校分类体系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分类管理的前提是分类评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推进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因此,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加快形成分类评价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绩效拨款、资源配置等具体举措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高校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理念,在分类发展的大趋势中精准定位,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各自领域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5.理顺管理机制,落实办学主体责任
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优化共建机制。一方面,纵深推进部部共建、部省合建等创新举措,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共建机制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将共建机制运用到一些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上。
在地方层面,要汇集省级政府、地市政府合力,重点强化对地方高校的统筹管理能力,严格按照“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的要求,加强对高校的资源要素保障,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管理关系,探索形成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省市共建两级管理的地方高校管理机制。
(摘自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重点问题与关键路径》,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11期)
一审:彭跃刚
二审:仲献荣
三审:田蒙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