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19-07-10 浏览次数: 424

 浙江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


  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通过文理交融、古今会通、东西互鉴、科技赋能,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努力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文理交融,推动学科会聚融合发展。设立学科交叉预研专项项目,鼓励开展跨一级学科尤其是文理大交叉的研究。推进“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交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培育支持13个“大数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积极拓展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启动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聚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凝练了“脑与决策”“脑与认知”“人工智能与应用”“意识与伦理”四大方向,组建了15个人文社科“双脑计划”交叉创新团队,通过项目引领,论坛凝聚,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交叉氛围和学术生态。


  古今会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组织重大文化典籍编纂与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拟以战国至清末存世绘画为基础编纂出版62200余册,现已出版《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57册。“礼学文献整理与中华礼仪重建”项目开展礼学文献的分类整理,已出版《中华礼藏》13册。以“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为核心开展“地方文书整理编纂”项目,已出版《龙泉司法档案》76册。“‘东亚汉典’编纂与研究”项目致力于整理研究东亚地区采用汉文书写的重要文献,已编纂《东亚笔谈文献研究丛书》七卷本。推进“敦煌与丝路文明研究”项目,出版“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18种等。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与传播。


  东西互鉴,打造文史数据国际平台。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国际顶尖高校在文史资料数据库搭建方面的经验与模式,建立“艺术图像和中华优秀文化大数据平台”“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浙江历代进士录数据库”等数据平台,积极推进古籍文献、碑拓书画等文史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利用。与哈佛大学、国际文献保护基金会合作共建“佛教通用数字档案馆(BUDA)”,致力于保存和共享承载佛教思想与文化的多语种文献与多形态文物,打造大型综合性佛教专业数据库。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合作共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平台自2017年上线以来已发布400余幅数据地图,800余个图层、40余万条条目、300余万字数据。


  科技赋能,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开拓性研究、创新性传承等领域。与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20余年,探索出一条永久保存敦煌石窟艺术信息的数字化技术路径。发挥文化遗产研究院作用,在中国的文物高保真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利用3D打印技术原比例复制云冈第三窟”“高精度全息数字化采集阿里地区托林寺白殿壁画”等系列重要成果。与哈佛大学携手开展了埃及考古学课程的VR教学实践探索,并合作进行了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连续两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承办“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展览,借助科技力量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变与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新疆文物局、浙江文物局、塔里木大学联合成立“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战略合作四方联盟”,共同开展新疆地区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遗址环境监测工作;参与中国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开展境外数字化考古调查记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