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新阶段,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率先将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研究型大学发展充满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去十年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高等教育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规模扩张时,其质量的提升亦以高水平大学群的动力发展为特征。首批985工程的9所高校,其在校博士生的规模从1995年的校均二三百人增加到2007年二千人以上,占在校生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2%增加到2007年的10%以上。9所高校的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0亿元人民币,达到美国AAU中61所大学的校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逼近英国著名的Russel集团20所高校的平均水平,与澳大利亚8校集团大致相当。2007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占世界的7.5%,仅次于美国;EI收录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排世界第一位。
在国际期刊论文呈动力增加的同时,中国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亦急速上升。从1999到2008这10年,中国内地名校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上升了10倍,约为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的一半到80%,世界排名也进入到200名到500名的区间。该趋势如果再持续10年,内地将有若干高校的学术影响力超过港台名校,进入世界排名100名至200名的区间。十年发展,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悄然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从量到质:发展模式期待转型
我国高校过去十年以规模扩张带动质量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在三个阶段受到不同动力的驱动:
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要素驱动、以量为本、重在发展”。在我国大学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要素投入起了巨大作用。起驱动作用的诸要素包括:(1)人力要素,来自研究生扩招和大批年轻教师留校;(2)财力要素,包括学校历年结余的投入、银行贷款、985/211工程建设、研发经费迅速上行等;(3)物力要素,如政府为支持高校发展而进行的土地投入、由土地置换而实现的级差地租等;(4)规模要素,如通过并校或扩张性发展成为综合型大学;(5)政策要素,如各种绩效奖励体系的实施。
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内涵驱动、以质为本、重在改革”。近年来随着要素驱动的力量逐渐减弱,我国高校开始寻求内涵驱动之路,主要体现为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等,释放内部活力以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模式由量到质、由零到整、由利到名、由内到外的转变。
第三阶段的特征是“外源驱动、以人为本、重在开放”。对于高校而言,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构优化和体制改革的能量逐渐消逝,就有必要通过外源驱动寻求内部资源和核心创新能力的上升。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是人才引领,着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和提高生源质量是发展的重点,同时也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改造,优化结构,提高水平。要从毕业生质量、教师质量、校友吸引力、国际化培养程度、国际知名度等涉及学校声誉的环节抓起,进而利用学校的声誉隆起来形成海外人才回流,逐渐利用海内外捐赠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为学校提供可自主发展的引路资源,利用国际交流实现全球智力汇入,形成有影响的学派和重大原创成果。
质量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在体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地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伴随着规模扩张,我国高等教育也走上了不断提高质量的良性发展轨道:其一,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其二,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升各高校的质量;其三,高等教育的质量分布从扁平型转变为宽带型,一方面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群提供了更开阔的上升空间和人才资源,也为新转建的大学提供了发展借鉴。
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要求统筹兼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要发挥高水平大学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领军作用。我国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水平大学也应该在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引领其他院校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二是要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要继续在“质量工程”建设、联合科技攻关、服务区域发展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特色、公平、管理:确保质量的三大要素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需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深入思考,着重围绕特色、公平、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多样化质量观要求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特色与质量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有特色就是有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特色可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不要加剧现在高考招生、研究生招生中所一以贯之的均匀化、窄谱式的趋势;另外,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和保持不同风格高校的办学特色。
兼顾质量与公平,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育公平。过去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在量的方面上的矛盾。但是,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仍然突出,高等教育公平由“量”的公平逐步向“质”的公平转变。兼顾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意味着中国高校的结构应该既有高度又有广度。顶层看水平、底层看公平,顶层看国内外公平、底层看各区域公平,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继续瞄准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注意统筹协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支持和建设力度。
完善管理,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促进体系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特色。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管理,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管理有两类,一种是约束型管理,一种是激发型管理。质量可视为一种分布,它既有平均值,又有方差。约束型管理只能减少方差,而平均值不变;激发型管理可能增加方差,但是更能够提高平均值。所以,要提高办学质量,就要协调好约束型管理和激发型管理的关系,逐步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促进体系。当前,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把弘扬诚信学风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旦察觉学术不端行为,就应该及时、准确地加以处理。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